明清及民国时期怀柔县的宗教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民国时期 国歌 明清及民国时期怀柔县的宗教

明清及民国时期怀柔县的宗教

2023-03-26 02:0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作为宗教文化的实物载体,明初怀柔设县建后,县域内的寺庙迅速增加,历经五百多年的毁弃、增添,至清末民国初,怀柔域内存有各类神祠庙宇200多座,奉神40多种。仅城区和近城周边,就有各类神庙五六十处。

怀柔县宗教主要有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。佛教始兴于唐代,道教盛于明清,基督教于清末传入怀柔。

一、佛教

明清时期的怀柔县境内,有佛寺三十多座。曾辖于怀柔,今属平谷、密云之地的宏善寺、云岩寺、瓦堂寺、福田寺等都是著名的寺庙。县域内的红螺寺、孤台寺、石佛寺、凤翔寺、文殊寺、极乐寺建于唐代,其它寺庙多建于明清。很多寺庙曾多次重修或修葺,且信众多,香火盛。

二、道教

明清时期的道教庙宇,在数量上多于佛寺,但规模小于佛寺。道教寺观繁多与皇帝、皇室尊崇道教教义、祈望边境安宁、长寿不老有关。

例如,永乐帝尊“真武”,以镇北方;嘉靖帝迷炼丹,以求不死,结果上行下效,一时间,致使道观庙宇遍布长城沿线的城镇村庄。另外,民间期寄的去病免灾、福寿安康、子嗣繁茂、镇妖驱邪、财源茂盛、农果丰收、避灾驱疫、警世扬善的普遍诉求也加速了道教文化的迅速传播。

所以,怀柔城内外建有“娘娘庙”、“菩萨庙”、“天齐庙”、“真武庙”、“药王庙”、“马神庙”、“八腊庙”、“火神庙”、“二郎庙”、“玉皇庙”、“关帝庙”、“城隍庙”、“ 五楸观”、“山神庙”、“土地庙”、“五道庙”等诸多道教寺观。

清末民初,在怀柔县布道的道士仍有数十人之多。道士除修炼、传道,平常多是应地方官署或大户所请,前往祭坛、宅第做水陆道场。

三、基督教

基督教,亦称新教。清光绪十一年(1885),美国一牧师始来怀柔县传教。

1886年,又有美国传教士到县东的郑家庄村传教,并发展教徒40人,成立教会组织,设立教堂。1898年,美国牧师柯凝翰亦来怀传教。

1900年郑家庄教堂被义和团烧毁,传教中止。1915年教会活动恢复后,教会组织迁至怀柔城内。教堂始设于西门里钱家大院,后迁到县城南大街,即今商业街西段路南,新建教堂于今人保公司楼所在地。

教会以“卫理公会”为组织名称,当时有教徒82人(男48人、女34人),房42间,后开设教会小学一所(辅仁小学),入学儿童必须接受基督教旨。教会先后设立了西医“保罗医院”和“雪芹诊疗所”。

怀柔教会组织是北平教区所属的“支会”。怀柔支会下设两个支堂,即牛栏山支堂和高丽营支堂。日伪时期,怀柔基督组织属入“中华基督教团”。教团在华北有六个牧区,怀柔牧区为其一。民国时期,怀柔教堂先后由石理亚、石甘林、孟云任教师。

1945年后,怀柔有基督徒145人,入教45户,教户分布在南大街、东大街、新贤街、郑家庄、高家两河、安各庄、中富乐、杨各庄、石厂、东庄、郑重庄、桃山等12个村。

1955年,县城南大街教堂仍由孟云任牧师,石甘林为养老牧师,另有布道牧师1人,教徒52人)。如今南大街养老牧师后人已经迁到后城街居住。

教会活动形式为:每礼拜日教徒集中到教堂,由牧师主持作礼拜。每年耶稣圣诞日,教堂举行庆典活动,并组织教徒到大街上进行传教、募捐。

四、天主教属基督教流派之一,民国初传入怀柔县。来自密云县的神甫先后在怀柔发展教徒76人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新中国建立前夕,在怀柔出现的“一贯道”、“正字会”、“善中会”、“先天道”等十余种会道门,不属于正常的宗教,解放后被定性为反动的邪教组织。新中国建立后,怀柔县根据人民政府《关于取缔反动道会门的布告》,被取缔。

但会道门中的“际柔同善社”与上述反动组织有所区别,具公益性质。当时“合泰盐店”经理孙尔康任善长,副善长是县公署统计主任李实忠,名誉善长是县知事王承毂。同善社有社员140余人。该组织主要通过社员搞些募捐及扶危济困活动,但存续时间不长。

清代奉谕大夫孙尔康

总体而言,怀柔的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,曾对怀柔的经济、人文发展都发挥过积极作用。在经济方面,兼做购销平台的“庙会”曾促进了怀柔商品经济的发展;在民众文化娱乐、文教卫生方面亦有基础性的贡献。

2016年8月10日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